学术论著 | 李雪、潘泽瀚:从乡土中国到流动中国: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口迁移

发布时间:2022-09-17浏览次数:905

编者按:

本期推荐文章来自社会学系李雪副教授和人口研究所潘泽瀚副教授。



近日,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李雪副教授和人口研究所潘泽瀚副教授在人口学国际权威期刊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发表《全球化驱动的中国人口迁移:2000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的效应》一文,这是我院跨领域合作研究的又一重要体现。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系国际著名期刊,影响因子3.81,在人口学国际期刊中列第3位。该文系统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机制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投向劳动力密集型的出口行业这一中介机制推动中国人口迁移,且这一作用模式随时间推移而变化。通过对城市层面的数据分析发现,在2000,2005和2010年,这一中介效应稳健地发挥作用,但中介效应的规模逐步下降。到2015年,FDI的效应消失,出口直接推动人口迁移。该文同时区分了近程和远程迁移的不同驱动力。经济全球化显著驱动了远程迁移,近程迁移则主要由本地市场化的力量推动。本研究表明,在当代中国,经济全球化与本地市场化以不同的方式塑造了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堪称是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有流动人口3.76亿,占城市人口数量的41.6%。绵延数千年的乡土中国转型为流动中国。理解这一转型的动力是重要的学术问题。本研究发现,中国国内人口迁移的迁入地与FDI流入地和出口行业所在地呈现惊人的一致性:高度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地区(见图1图2)。那么,经济全球化是否拉动了人口迁移?这个问题是这项合作研究的起点。

图1 FDI与远程人口迁移


图2 出口与远程人口迁移


本研究使用地级市层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初步验证了上述的猜想。为动态刻画经济全球化与人口迁移的关系,本研究分别分析了2000、2005、2010、2015的四个截面数据,不但验证了FDI通过投资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拉动人口迁移的作用,还发现这一作用模式随时间推移而降低(见图3)。到2015年,出口仍然是拉动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但随着国内资金的增长,FDI不再是拉动出口的显著力量。

图3 FDI, 出口与远程迁移的中介效应


既然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全球市场的力量拉动了中国国内的人口迁移,那么它与本地市场化的作用有什么区别?本研究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作用的规模和影响的范围。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要满足世界的需要,那么它需要的劳动力就比本地市场化多得多,从而能驱动更大范围的人口迁移。本研究以时间距离为尺度将人口迁移区分为近程迁移和远程迁移,即2小时车程以内为近程,4小时车程以上为远程。结果发现经济全球化能驱动远程人口迁移,而本地市场化的作用只能驱动近程人口迁移。如果本研究用磁铁来比喻市场力量对人口迁移的拉动作用,那么经济全球化是个体积更大吸力更强的磁铁,它有力地推动了大范围、远距离的人口迁移。

本研究深化了我们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人口迁移的认识。人们大多认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据点。本研究表明,通过数以亿计劳动力的向东迁移,我国以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基地来供应全球市场需求的经济模式才能实现并持续。


原文信息

Li, X., & Pan, Z*. (2022). Globalization-driven internal migration in China: The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xports since 2000.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doi: 10.1002/psp.2612.


作者简介

李雪,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全球化与不平等、福利国家、社会政策。已有成果发表于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项。


潘泽瀚,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口研究所副教授,上海市晨光学者,研究领域为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已有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China Economic Review,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Cities,《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曾获第八届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