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政学院5月11日校庆报告会回顾

发布时间:2021-06-08浏览次数:944

2021年5月11日下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在文科楼919室举办了复旦建校116周年暨第55届科研报告会。报告会主题为“社会转型与心理发展”,由学院副院长沈可教授主持。报告会上,陈虹霖教授、吴菲副教授、田芊副教授、吕晶青年副研究员、沈可教授介绍了她们的最新研究,学院师生积极参与了本次报告会。



《代际流动、代内流动与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观福祉》

社会学系副教授吴菲老师分享了题为《代际流动、代内流动与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观福祉》的研究。该研究开篇提出 “关于社会流动与个人福祉,我们知道什么”这一问题,引发大家思考。研究聚焦多种类型的社会流动、流动轨迹及其对个体福祉的影响。研究全面考察了不同类型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对个体社会交往、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抑郁程度等福祉的影响。该研究有三个主要发现:第一、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对个体福祉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第二、在代际与代内流动轨迹中,“农-非农”是最主要的流动模式。第三、相对于其他流动轨迹,长期固化在农民阶层的群体具有显著更低的幸福感和更高的抑郁程度。


《对轻度认知障碍长者及其照料者的整合非药物干预》

社会工作学系教授陈虹霖老师介绍了题为《对轻度认知障碍长者及其照料者的整合非药物干预》的研究。陈老师首先介绍了认知症,详细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关于认知症的非药物干预措施、照料者实务干预模式等相关研究。研究团队从社会、心理、生理、认知等层面对轻度认知症患者进行干预,通过前后测数据对比、家属反馈等多角度发现非药物干预对于患者的认知、行为改善以及照料者的照护压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这一实务干预研究基于一系列先导实践,并编制了《非药❤可助 认知障碍的多元非药物干预指导手册》,手册方法得到广泛使用,以之为基础申报的“非药可助——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及多元非药物干预项目”也荣获2020-2021年度林护杰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奖,该奖项为国内社会工作实务领域重量级奖项。


《女性嗓音对男性冒险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系副教授田芊老师做了题为《女性嗓音对男性冒险行为的影响》的报告。该报告清晰界定了冒险行为,介绍了冒险行为研究的常用实验范式与性别差异等。田老师研究基于两个创新性的实验,实验一是检验女性嗓音调对男性冒险行为的影响,采用Praat软件中的PSOLA 方法,将声音调高或降低20赫兹,检验在高低两种女性嗓音刺激下,男性被试者在VR版的红绿灯任务中表现出冒险行为的差异。实验二加入社会文化这一调节变量,探讨社会文化如何调节女性嗓音对男性冒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音调的女性嗓音会显著激发男性的求偶心态,从而增加年轻男性的冒险行为风险,同时进化与文化能调和女性嗓音对男性冒险行为影响。

《量化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心理学系青年副研究员吕晶老师做了题为《量化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报告,报告强调了量化方法研发与应用的重要性。在对量化方法应用时,需注意要以研究主题为核心,研究方法配合研究主题。量化方法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研究中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量表开发、数字化测评等在促进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的意义不可小觑。


《The mixed blessing of living together or close by》

人口研究所沈可教授做了题为《The mixed blessing of living together or close by》的报告。该研究探讨了两代人的居住安排如何影响老年人幸福感,以及代际关系的质量如何调节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与子女同住或就近居住均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而且这一保护性效应对于相对弱势的老年人,如女性、丧偶和农村老年人,更为突出。但是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并非整齐划一,只有当代际关系比较和谐时,与子女同住或就近居住的老年人才明显更为幸福;而当两代人的关系存在一定张力或冲突时,同住或就近居住反而会显著削弱老年人的幸福感,而且这一负面效应对于男性和已婚老人尤为明显。


本次校庆报告会学术交流氛围活跃,是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师生们互动踊跃,开展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