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开展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标杆课程评选以来,我校研究生培养和教学单位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在首批评选40门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标杆课程的基础上,今年共计37个院系推荐申报2024年研究生课程思政标杆课程80门。经研究生院和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院组织专家评审并公示,共38门课程入选复旦大学第二批研究生课程思政标杆课程,其中我院韩央迪老师负责的《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入选复旦大学第二批研究生课程思政标杆课程。
一、课程基本情况简介
《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旨在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案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工具,教导学生能围绕特定的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的问题体验、问题分析和需求评估,并立足项目理论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专业社会服务方案。整门课程围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的基本结构进行讲授和同步实践,以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智慧。
本课程凸显科学思辨、循证整合,关怀社会、知行合一等特点。课程聚焦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主要教授如何从项目整体的角度推动问题的选定、需求评估、最佳服务品鉴、创意融合以及项目整体设计等,旨在培养学生贯通微观与宏观的思维方式与整合视野,培养学生在特定脉络下结合具体的实务情境进行科学的证据检索、批判性分析、证据合成与专业设计,进而在过程中逐渐达成对问题的批判性思维、系统化设计与知行合一的践行力。
课程的讲授嵌套于专业实习教育过程之中,要求学生将课程所学与专业实习及社会服务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反思精神和坚强意志品质。课程注重引导学生的科学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发展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实务能力,在课堂和实务场境之间的双向穿梭中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个人品德、学术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科研意识、实践意识,助力打造正确而专业的价值观、人生观。2024年5月,本课程入选复旦大学第二批课程思政标杆课程。
课程负责人韩央迪,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党委副书记。近五年来,主要承担本科生课程《社会政策》、《法律与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自我认知与成长》,以及研究生课程《高级临床社会工作》、《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务》等。基于《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专业服务案例获得了全国林护最佳实习项目奖,授课教师获评第一届全国MSW研究生案例大赛一等奖案例、第二届特等奖案例的优秀指导教师。2023年,本课程吸纳新进青年副研究员王琳老师加入,形成了更整合的教学团队。
图1课程特色及课程成果展示
二、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情况
实践为本、循证导向,本课程着力彰显社会工作的时代精神与人文价值。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本土化的建设进程中不断整合其他学科的优势特点,逐渐夯实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的循证内涵。本课程以思政为引领,贯彻“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构建“多元育人、目标导向、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更好地锻炼并培养学生在学术科研和社会实践方面的综合能力。
全面育人,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一是导师育人,身体力行。授课教师保持极高的社会工作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为课堂奠定思政基础和社科人文情怀。科研育人,规范引导。课堂教学聚焦证据为本的项目设计模式,注重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文献检索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科研运用能力。二是实践育人,整合体验。课程结合社会工作实习要求,支持学生设计并落地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专业社会服务方案。
图2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务图
全过程融入,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课程打造研究生教学课堂的全环节模式,将思政元素和专业教育整合至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在“知行合一”中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包括学术能力提升、科研思维锻炼、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营造同辈督导、交互倾听与启发式提问的课堂育人环境,积极鼓励修课学生以实践为基,主动申报社会实践、科研立项等创新项目。
全方位覆盖,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建设
本课程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做好全方位覆盖:课前结合各项资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课中实时增添思政元素,将专业与时代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实践中专业能力、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塑造与体现。课后授课教师及教学团队利用线上互通平台发布资料,建立学习社群,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图3课程思政要素展示
三、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成效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历经多轮的调整和修订,得到了修课学生的高度肯定和认可。2022年秋季学期共有15名同学参与,评教学生全员参评,最终统计所得的课程总分为98.59分。
立足本课程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服务项目获得了数项全国性奖项。2020届林淑仪同学立足于循证实践的项目《“从福利到生计”:成年心智障碍者的就业社会服务项目》获得2019-2020年度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实习项目奖;2021届黄翠萍等同学立足于本课程所形成的实践项目《“橙希”互助:循证取向下的癌患家属照顾者生活希望计划》获得2021年全国首届MSW研究生案例大赛一等奖;2022届陈蓉蓉等同学的《“苔花影声”精神障碍者需求评估实践项目——以上海市S阳光心园为例》获得2022年全国MSW研究生案例大赛特等奖。项目获奖成果被复旦大学、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等平台公众号报道。基于韩央迪老师带队的师生研究团队,立足项目设计与实践所形成的学术论文《“橙希”互助:循证导向下的癌患家属照顾者生活希望计划——以上海市H医院肿瘤内科为例》被《社会工作与管理》收录发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心《社会工作》全文转载。
未来,《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将沿循“科学思辨、循证整合,关怀社会、知行合一”的课程思政主线,紧扣中央社会工作部的建设思想,并基于MSW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大纲和教学方式,积累凝练形成相应的专著或教材,回应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以及一线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