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在文科楼919会议室举办了第22期“明德新民”系列讲座。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包存宽。包教授还担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首席专家与上海市委宣讲团成员。包教授讲座的主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政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央迪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社政学院和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老师和同学积极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一开始,包教授以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作为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处于重要地位,“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演绎,亦是心怀“国之大者”肩上的时代使命。
在讲座中,包教授按照逻辑、道路与展望的3个维度,依次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逻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树立中国环保‘四个自信’,创造生态环境治理‘新奇迹’”这3个方面展开了精彩的分享。
首先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逻辑,包教授按照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思路,分别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这3个部分进行了精辟的剖析。
在历史逻辑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可追溯自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观,历经“建党-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新时代”百年积淀,在其中亘古不变的,是人民性的宗旨与初心。
在理论逻辑上,可以从人类文明和发展变革这两个角度理解生态文明。一方面,生态文明是“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阶段,拥有“新文明”特质。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崭新追求,是发展理念、模式和道路的生态化变革。具体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该思想深刻完整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包教授具体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内容背后的逻辑,并阐述了其中包含的三个关系: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关系,资源、生态与环境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厘清了环境、资源与生态在自然要素中的不同属性之后,包教授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而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须依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科学发展。
在实践逻辑上,包教授提出了一个战略框架:“1个体系+2个阶段+5个重点+2大优势”。展开来看,是指构建一个生态文明体系。在时间线上,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在落实重点上,包括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这5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党的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两大政治优势。包教授还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文明”给“发展”立规矩,即以“生态制约”规制“发展”,以“生态规律”塑造“发展”和以“生态价值”评判“发展”。规划是从理念到行动的桥梁,是发展的龙头。作为理念的生态文明,须以“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为政策载体落实实施,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包教授分别从历史、目标与具体内容展开了论述。包教授首先梳理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探索历史,归纳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接着进一步点出了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导向,以美丽中国为目标引领,以绿色发展为实现路径,以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坚实保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责任担当的现代化。
最后是展望部分,包教授提出树立中国环保“四个自信”、创造生态环境治理“新奇迹”。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牢固树立环保“四个自信”,源自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开创人类生态文明新时代、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全世界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具体来看,是指以道路自信为“用”,践行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发展道路;以理论自信为“魂”,指导和支撑重构中国环境管理制度和创新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以制度自信为“本”,“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力量;以文化自信为“根”,根植于五千年中华优秀文明、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供稿:陈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