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科研新范式,“社会学学科周”启动!

发布时间:2023-10-30浏览次数:500

“29场‘学科周’系列活动构成了‘文化校历’的基础,希望‘学科周’可以共建共享学术共同体,促进思想碰撞、点燃智慧火花、培育创新沃土。”

10月26日下午,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在“社会学学科周”启动仪式暨人工智能与社会研究AI4SR(AI for Social Research)(2023)学术研讨会上说到。本次研讨会上,来自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生命科学和计算科学的海内外顶级专家共聚一堂,交流研讨人工智能对社会研究的影响、人工智能与社会研究的融合创新发展等前沿成果,凝聚AI for Social Research的研究共识。


拥抱科研新范式,掌握科研新工具

作为一份贯穿全年的校园文化活动集成清单,“文化校历”串起了校园里精彩纷呈的学术活动。“文化校历”中的重头戏,无疑是其中的29场“学科周”系列活动。

金力表示,当今世界,一场原始创新范式变革的帷幕正在拉开,无数的新知等待我们用新的科研范式去发现。复旦提出AI for Science的总体战略,希望发挥科学智能的“发动机”作用。本次学术研讨会既是“社会学学科周”中极为重要的一场活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对接学校的AI for Science总体战略的有效举措。希望全校师生拥抱科研新范式,踊跃学习和参与开发新工具、新方法、锻炼“AI+创新”能力,积极投身这场重塑人类知识边疆的“大进军”。

会上,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以下简称:社政学院)党委书记尹晨教授主持“社会学学科周”启动仪式。

社政学院院长刘欣教授为关心和支持社政学院事业发展的卢长祺校董颁发感谢状。学校外联处副处长章晓野为捐资设立社政学院AI4SR基金的稽敏先生颁发纪念证书。

社政学院副院长沈可教授介绍了“社会学学科周”的主要活动。作为29场“学科周”系列活动之一,“社会学学科周”于10月23至29日举行。活动期间,社政学院将举办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博士生论坛等系列活动,展示复旦大学社会学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社会学与AI等新范式交叉融合创新的最新发展。


汇聚多元视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使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当代中国家庭的变迁、家庭的模式变化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认为,人工智能的介入能实现针对中国家庭的微观仿真研究,从而探索家庭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新功能,有针对性地完善社会政策。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将家庭置于社会网络的复杂系统中进行考察,探究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变化。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谢宇认为,社会和人口规模的扩大,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必需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将让中国再次获得过去具有的大人口优势。”然而,人工智能虽然改变了不平等的机制,但不会消灭不平等。知识和技术在社会分工和劳动力市场中的应用方式,亟待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写第一篇未完成的科幻小说,花了半个小时,写了 1 万 4 千字。”清华大学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教授向大家分享自己用大语言模型撰写科幻小说的经历,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正在从文本类大模型走向图形、视频乃至空间计算的大模型。人工智能可以辅助用户实现思绪具象化与梦境还原,“AI幻觉”可能成为人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原来是教给学生知识,但是今天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会问问题。”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席院长安波教授以出租车价格动态调整、野生动物保护、促进绿色生态等案例为引,认为要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社会研究,需要发现问题并促进问题的解决,用人工智能开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希望今天的论坛是一个起点,从这里建立起一个平台,让我们能够找到更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社会发展联合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上海纽约大学教授Pekka Olavi Santtila在儿童研究中发现,大语言模型可以改善访谈效果。经过虚拟形象访谈后,开放式问题的数量显著提高。相关研究成果还将在评估目击证人的可靠性、优化审讯证据的使用策略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精准分析各类社会经济现象,需要依靠大数据的力量。欧洲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社会智能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傅晓明基于多维时空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预测性模型、可解释性人工智能等研究方法,将多源数据集结合起来,从城乡分布、学校级别、家庭经济状况、地区差别等维度,让数据与社会科学理论对话,综合分析如何减低收入及教育不平等等方面的影响,提高社会福祉。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在个体、群体、社会等不同维度上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影响。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郭秀艳教授认为,融合人工智能研究有助于探析人类认知心理的密码,实现脑机接口、精神疾病判断和拟人智能,开辟新的组学研究视角。

香港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人口研究中心首任主任方伟晶在高学历移民研究中发现,动态机器学习方法能更全面地区分和捕捉研究主题及其随时间推移的演变,为后续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教授表示,要做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与社会研究,充分考虑用户的诉求和选择。

据悉,本次研讨会吸引了400余名校内外师生、校友、行业导师及专家学者参与,来自复旦附中、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南洋模范、光华剑桥等上海高中学校的师生也参加了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