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著 | 沈奕斐、商建刚:“公平”价值几何?——当代中国城市夫妻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

发布时间:2023-06-01浏览次数:934

编者按

本期推荐文章来自社会学系沈奕斐副教授及其合作者。



论文简介

在家庭中最能体现情感和经济复杂关系的是离婚时财产分配和遗产分配,而在离婚财产分配时,常常存在争议,每种分配方案都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有哪些财产可以分配?资产池的划分该依据什么原则?也就是说按照什么样的公平逻辑来分配?因为财产分配不仅会影响到离婚夫妻和他们孩子的未来,还会影响到夫妻存续期间财产累积的动机,也就是说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对夫妻在婚姻存续期和离异后的行为都有重要影响,而法律制度与民间实践中的公平逻辑既相互依赖又有差异。

基于此,本文聚焦于离婚时如何分配财产才能符合人们心中的公平,进而探讨人们在微观和私人生活领域的公平观,理解“公平”的价值,特别是婚前财产的个人投入、婚姻存续期间个人所得和婚内过错或特殊情况如何影响财产分配的金额,并尝试总结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

本研究历时八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焦点小组访谈来探查大家对离婚夫妻财产分配的观点。第二阶段借鉴戴慧思等学者的前期研究用实验调研法展开。首先,我们根据文献和焦点小组讨论的结果确定影响人们判断的因素,并基于此设计了二十种不同的离婚时财产情境。其中第一个情境为标准情境,即男女双方情况完全相同,剩下十九种情境主要询问婚前个体对婚姻的财务投入、婚姻存续期间双方的投入和婚内特殊问题这三方面因素对离婚财产分配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三人为一个小组,每人在妻子、丈夫、观察记录者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角色,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境,由被访者来分桌面上的财产模拟币。观察记录员负责记录,不参与协商讨论。研究者通过这种模拟方式来判断被访者对何谓公平逻辑的具体理解。第三阶段设计了一份关于离婚财产分配的问卷,增加了有关被访者自身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和户籍的问题,同样询问大家在二十种情境下如何分配,并有一道开放题询问如此主张的理由和解释。

通过焦点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本文发现在标准情境(双方投入相同,婚后无孩均有工作)中:婚内财产均分,但偏向女性。但如果加入不同的影响因素,那么在不同的情境中给,人们认为公平分配方案也随之改变。通过具体的分配方案分析,研究发现夫妻双方的婚前财务投入均分趋势与婚龄正相关;父母在房产上的投入归各自所有,是否在房本上写名字影响不大;共同财产均分和多劳多得共存,收入的高低、创业的利弊等都呈现多劳多得的分配情况,略有不同的是股票,更多被看作是共有财产;家务劳动补偿原则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出轨、暴力、抚养权和残疾四个特殊因素对财产分配有直接影响。

虽然大部分人同意“婚前财产个人所得,婚内财产均分”的逻辑,但在设定的情境中,每发生一个因素的变化,人们的公平逻辑就会随之变化,甚至对于婚内财产是否应该均分也会因为种种因素影响而改变立场。由此,我们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离婚的时候常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恰恰是因为夫妻双方持有不同的公平观。

在描述和分析了人们理想中的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基础上,本文以潜类别分析总结出四种公平逻辑:财产来源的时点原则、平均原则、照顾女性弱势的性别原则和个体自由主义式的应得原则。

无论是具体的每一个情境,还是最后潜类别的呈现,个体自由主义式的应得原则都占据第一,而财产来源的时点原则次之,照顾女性弱势的性别原则排第三,平均原则排在最末。男性、学历高、年轻的人更坚持这种排序。同时,人们在实验场景中更为强调个体的贡献和过错,且更多的人常常在不同的情景下改变立场,选择不同的公平逻辑,也就是说,公平逻辑可以被看作是流动的,并非人们信守的固定价值观。这一结果也与公正观念的法律认识存在差异。

本研究希望给思考亲密关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更为具象的图景,以便处理离婚财产分配时有更为实证的公平逻辑可以参考,也有助于理解不同的人可能持有的立场,为家庭冲突的处理提供新的思路。此外本文希望这种实验调查法的创新应用和其中呈现的多远复杂的公平图景能丰富目前中国对公平的理论探索,也能为法律的公平探讨提供素材。


作者简介


沈奕斐,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妇女/性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从事社会性别、家庭社会学、亲密关系研究近20年。主要著作有《谁在你家》《个体家庭iFamily: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家庭和国家》《透过性别看世界》《被建构的女性》(再版)《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