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政学院举行校庆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9-05-31浏览次数:74

新闻动态
社政学院举行校庆报告会

5月21日下午1430,在文科楼919会议室,社政学院举行了复旦大学建校114周年暨第53届科研报告会,报告会主题为《当代社会与人口发展研究》。我院朱勤、王燕、洪浏、张聪等四位老师应邀出席并做主题报告,沈可老师主持了本次报告会。



朱勤老师首先做了题为《人口老龄化与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的报告,该报告从2018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4次缔约方会议谈起,分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民消费模式和劳动供给变动对经济增长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基于大量基础数据的模拟分析,对我国自主减排目标的实现路径、对冲人口老龄化负面经济效应的可能选项等作出了初步研判。



王燕老师做了题为《性别比同成年个体婚恋策略的系列研究》,围绕性别比和青年婚恋策略,探讨了理性权衡和进化推动在青年婚恋策略选择中的相对重要性。在讲座的第一阶段,王燕老师先从进化的角度介绍了生命史理论的形成及主要内容,然后结合亲代投资理论介绍了两性繁衍策略的异同之处,最后结合性别比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的主题和假设。在讲座的第二阶段,王燕老师介绍了围绕此主题的两个近期研究。研究一采用两个实验论证了性别比和男性择偶偏好间的关系,结果支持在男性择偶中,理性权衡(对自身资源获取能力的评估)而不是进化推动(童年经济环境)占据主导。研究二采用三个实验论证了性别比同女性择偶偏好间的关系,结果支持了进化推动(童年经济状况)而不是理性权衡(对自身外表的评估)在两者间的关系起主导主导作用。



洪浏老师做了题为《Q-方法在参与式社会政策研究中的运用:以养老机构护理工作人员对照顾工作的态度为例》的分享,本研究运用Q-方法对公立养老院内护理工作人员对照顾工作的态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对Q-排序的因子分析得到四种不同的态度结构,分别代表任务型、专业型、关系型以及自我型的态度取向。本研究显示Q-方法可以作为良好的参与式社会政策研究工具,用以分析利益相关人对政策议题和政策措施的态度倾向。但其实施方法对态度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张聪老师为学院师生进行了题为《“被剩下”的大多数:都市独生子女的婚恋观》的报告,该项研究发现:所谓“剩男剩女”在27岁时依然未婚的决定是源于对文化规范理解下对人生的长期规划的自主选择,而并不如大众所想象因为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寻找合适的伴侣而被无奈地剩下。他们更愿意在二三十岁的时候把时间,金钱,精力花费在学业和事业上而非寻找伴侣,步入婚姻,生育孩子;他们享受单身作为未婚成年独生子女和父母同住时的那种独立,自由,高质量,充满可能性的生活,并希望这段新家庭主义下的个人黄金时期能维持得越久愈好;他们对成为剩女光棍的焦虑也随着发现大多数同龄人和他们一样晚婚而减少,在这一代人中晚婚不在少数,大龄未婚反而变成而一种常态  ,新的社会规范而不再像父辈一代那样受到歧视。

四位老师围绕“当代社会与人口发展研究”这一主题,从老龄化、青年婚恋情况、Q-方法在参与式社会政策研究中的运用等方面为学院师生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分享,参与了本次报告会的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