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讲师Thomas White博士来我院作题为“骆驼鼻棍与人-动物关系的物质性”的讲座

发布时间:2019-10-15浏览次数:186

2019年9月18日,应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邀请,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讲师托马斯怀特(Thomas  White)博士在复旦大学文科楼1004会议室给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骆驼鼻棍与人-动物关系的物质性”的精彩讲座。本讲座主持人为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纳日碧力戈教授。

怀特博士首先介绍了讲座的主题和田野点的概况,指出骆驼鼻棍看起来是一个朴素的放牧工具,是由人类来控制、支配动物的一种工具。用西方人的视角来看,甚至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残忍的、没有人性的、用动物的痛苦来支配控制它们的工具。他紧接着回溯了人类学家对人-动物关系研究的理论脉络,并分享了他从2013年起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开展的关于骆驼鼻棍的研究。通过对骆驼鼻棍的材质、制作、象征意义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怀特博士指出,骆驼鼻棍与西方人想象的并不一样,它不仅是一种控制或支配动物的工具,而且更多地表现出牧民个人的手工艺、放牧技术和勤劳的品德,并包含了骆驼的精神和福祉。蒙古人的传统游牧文化不仅尊敬动物,而且尊敬这种物质实体。多物种民族志已经展示了世界上各个地方的人与动物的亲密和共存的关系,但人-动物关系如何被物质实体所介导(mediated),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

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围绕讲座的内容展开热烈的互动。纳日碧力戈教授在总结当中提到,怀特博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当前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拟人化”的说法颠倒过来,变成“拟物化”,用物来看人,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要颠倒过来。我们的论坛叫“万象共生”,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人-物-象关系的问题,这个“象”是现象学里的“象”,就是你想看到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迎面而来。世界的构成一半是我,一半是非我。用一句话来总结怀特博士的演讲,就是连结、联系,物感-物觉、物-人之间是联系的关系。所以万象共生,万物共生这个道理应该突破,这种联系是一个开放的交互的过程,今天接触,今天知道,明天离开,明天就不知道了。顺着这条路,我们将来可能还会有很多民族志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