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 社政学院“田汝康人类学纪念讲座”启动

发布时间:2020-01-07浏览次数:278

编者荐语:

201912月,复旦大学社政学院“田汝康人类学纪念讲座”正式启动。加州大学(洛杉矶)人类学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海外顾问阎云翔教授作为开坛演讲嘉宾,先后于1220日和27日带来了两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以下文章来源于复旦人类学 ,作者复旦人类学


复旦人类学

复旦人类学之友社团微博公众平台


   本年度复旦大学社政学院“田汝康人类学纪念讲座”的开坛演讲嘉宾为加州大学(洛杉矶)人类学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海外顾问阎云翔教授。阎教授在20191220日和1227日,在对自己长时段田野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围绕“新家庭主义”主题做了两次精彩的学术讲座。“田汝康人类学纪念讲座”的正式开讲仪式在1227日进行,由复旦大学社政学院沈可副院长主持。复旦大学社政学院院长刘欣教授做了开讲致辞,在致辞中刘院长简要地回顾了田汝康先生的学术生平和田先生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做出的贡献,特别强调了在21世纪的今天在复旦社政学院进行田汝康纪念学术讲座的现实意义。复旦大学历史系刘平教授从田老的著作出发,在文本中回顾田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学逻辑,简述田汝康先生的人生经历与学术生涯。开讲仪式邀请到田汝康教授的长孙田佳先生和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的陈斌教授。两位从田先生故乡云南昆明专程赶来的嘉宾,从对田汝康教授的回忆中,生动讲述了田教授的学术风范与爱国情怀,以此精神来鼓励后进学人以田先生为楷模,成为严谨治学并具有社会担当的新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

在第一次讲座中,阎云翔教授集大成式地呈现了“新家庭主义”作为新现象和新理论的丰富意涵,分别从新家庭主义的背景、新家庭主义作为话语和价值体系进行展开。

阎教授首先对家庭主义概念进行辨析: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合作团体模式,依赖于性别和代际关系的等级安排;成员的个人利益服从于家庭利益,家庭荣誉高于社会组织的利益,从而形成社会信任“低”、公民文化“弱”的(传统)家庭主义特征。中国的家庭主义在20世纪经历了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改革开放是当下新家庭主义兴起的重要契机。在话语体系和实践上,传统的家庭主义得到部分回归,同时出现一些新特征,如个体利益的合法性和公益/共益的潜力等。

新家庭主义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六个方面得到体现。一、代际依赖和团结形成,阎教授长期的田野经验显示,成年子女的配偶选择、结婚、孩子抚养和离婚等都离不开父母的参与——父母的物质支持对于买房买车结婚等生命历程的推进颇为关键。个体化的过程导致了原子化,这使得家庭成为最重要的安全网和资源,相应的,父母对成年子女和孙辈有较强的精神和情感依赖,因此,相互依赖加强了代际团结。二、下行家庭主义形成,家庭重心从祖辈向孙辈转移,包括物质、情感和精神等资源的向下流动。因此,孩子抚育使得母亲角色地位上升,家庭结构安排弹性化以及双边家庭出现。三、家庭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和情感表达方面有了新发展,潜在的是“做人”的道德“博弈”与亲情伦理实践的纷繁交织。四、代际团结可能产生公益,代际依赖和团结带来人格的代际整合和情感的共生,“父母心”导致公共生活中的父母行为,如为了孩子的心愿达成而投身社会公益。五、家庭幸福的实现成为社会压力——家庭幸福成为衡量个体成功和做人的标准,往往离不开物质财富的积累,这种压力在城市中产阶级身上尤为明显,生活目标扁平化。六、个体和家庭利益之间的张力无处不在,如年轻人在婚姻和孩子抚育上对父母产生抵抗,祖辈抵制抚养成年孩子和孙辈等。个体幸福和家庭责任感之间的紧张关系往往存有潜在的矛盾冲突。

   第二次讲座主题为“家庭演变与新家庭主义”的精彩演讲。探究新家庭演变历史维度中,家庭利益、个体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阎云翔教授讲授完毕后,进入提问环节,在座来自人类学、社会学、新闻学专业的老师和同学积极提问,阎云翔教授对带有不同学科关注的问题和评论报以极大的兴趣,并一一予以回应,讲座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

田汝康纪念讲座系列是社政学院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潘天舒教授与阎云翔教授商量,参考美国人类学界最高规格的“摩根系列讲座”模式,与龙宇晓老师共同策划,在高起点上组建的学术平台。讲座系列在筹备过程中得到社政学院尹晨书记和刘豪兴教授的鼓励和建议,以及本院人类学、社会学、人口学、社工和心理学专业朱剑峰、丁玫、李煜、陈斌斌、魏星、陈虹霖、张聪等老师的支持,为2019年岁末的上海人类学界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

文:瞿滢,赵雅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