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学生暑期实践项目“红旅兴乡:晋察冀边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保定市一区两县的经验”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市人大社建委、市政协社法委、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团市委和市学联组织开展的2021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实践简介
实践队员参加“知行杯”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
项目名称:
红旅兴乡:晋冀察边区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保定市一区两县的经验。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实践调研队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返乡实践,扎根基层,于今年暑假期间在河北保定开展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调研。实践队结合实地参访、问卷调查、访谈政府相关部门等多种形式,探索当地红色旅游发展实况,并就深入发展提出对策,助力当地红色产业发展。此外,实践团队还拜访收集当地人口述史资料,深入挖掘红色人文故事,制作“微党课” 赓续红色血脉。
实践队在晋冀察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开展调研,继往开来,自觉担当起党史知识的传播者,利用所学做乡村振兴的践行人。
实践队员参加“知行杯”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
实践队答辩PPT
实践第一站调研队来到了保定市银坊镇黄土岭战役纪念遗址,村支书为大家讲述了雁宿崖、黄土岭战役的故事。在会议室,实践队围绕黄土岭战役纪念遗址开发现状及规划目标、乡村振兴两大主题对陈书记展开深入访谈。
陈书记为队员们讲解战役的背景、经过及取得的战果
之后,实践队与涞源县县委宣传部、乡村振兴局、文旅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进行了一场长达 3 小时座谈交流。对当地红色旅游发展实况做了初步探索,共同探讨当地旅游产业链形成与发展的可循路径,为创新当地旅游开发模式打开局面。
实践队成员与涞源县相关部门领导进行座谈
接下来,实践队来到保定易县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认真听讲解,仔细学历史,了解狼牙山景区的资源开发模式,为队员们思考红色资源「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了诸多启发。在易县调研期间,访谈了被誉为“后备箱第一书记”的驻村第一书记,听到了许多生动鲜活的脱贫攻坚信息。
实践队员在陈列馆内聆听讲解
之后,实践队前往保定市清苑区团委进行调研,并就如何发挥青年在乡村镇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举行座谈交流。
最后,队员们来到位于清苑区冉庄村的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沉浸式体验中再一次坚定理想信念,铭记党史,将红色文化世世代代传下去。
队员们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中聆听讲解
通过深入调研与参与,实践队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总结了不同的红旅资源开发模式,并面向相关单位和组织提出了建议。同时,实践队通过“两微一抖”(微信、微博、抖音)平台发表纪实推送,创立“复旦人在晋察冀”视频号,视频合计播放总量超5000次,传播红色故事,分享成员感悟。
项目成员还创新地为当地乡村带货,从线上宣传,再到线下发放,将红色乡村的优产佳品带出乡村,走向上海,将产品宣传、红色资源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是一条值得深入探索的路径。
实践队设计的红薯干包装
本项目通过深度调研,探索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助力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通过探讨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与作用机制,发挥双向带动作用,用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百姓富裕,同时合理利用乡村振兴带来的人才和资金等资源,加大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宣传,讲好红色故事。
-“冀往开来”实践队实践回顾 -
“冀往开来”实践队在行走中感受峥嵘岁月,在思考中投身伟大事业,将伟大精神赋予行动之中,知行合一,继往开来。做红色基因的传承人,做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学好百年党史,用好精神财富,为红色江山的世代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发展尽己所能,展现新时代青年风采!
- END -
文案|陈蕊
排版 & 头图|王思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