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展示
博学笃志、正谊明道,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科研创新的领航者,也是研究生人生发展的指路人。
为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良好氛围,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启动第十一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现已进入候选人风采展示环节。
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内,各院系好导师将轮流讲述自己的求学之路、科研之路、育人之路,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治学理念、学术体会、育人心得。让我们一同走进好导师们的生活与故事,聆听学生们的感想与心声,共同欣赏好导师们的风采!
导师简介
1.导师简介
高隽,中国共产党党员,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
学会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与机构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注册号:D-20-03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督导师(XXD-2020-179)。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委员会委员/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委会常委/精神分析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应用心理学教指委委员。
自2010年起担任复旦大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兼职咨询师,目前任中心专家顾问,临床咨询达到七千小时;长期担任重要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连续培训项目和国家级心理治疗大会的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工作,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出版了12部译著,其中独立译著7本,累积翻译字数超过200万字。
2.导师治学理念
努力践行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领域“科学家-实践者-倡导者”的职业目标;积极回应改善痛苦和增益福祉的学术关切。
3.导师育人理念
师生关系是一段协同合作、相互影响和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导师事迹
导师育人实践
春泥护花,春雨润物
——高老师教书育人的做法与成效
1. 醉心教学 推动改革
自2010年9月入校以来,高隽老师热爱教学工作,不仅投入大量的时间从事教学相关的活动,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多门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每年的教学工作量保持在15课时左右,目前作为副系主任负责应用心理专业项目。
在教学风格上,高老师积极使用体验式教学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主动收集并注重学生的教学反馈,以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高老师的每堂课都有固定的反馈与答疑环节,她非常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思考和提问,并且深入浅出地对问题进行解答。在上课间隙,高老师也经常会在开启下一主题前留给学生时间进行讨论交流,在她看来,这种即时的分享与探讨有助于学生促进学生思考、深化认识。高隽老师所承担的《心理学导论》、《人格心理学》等本科生课程以及《死亡与生命教育专题》、《心理测量与应用》、《心理评估与个案概念化》等研究生课程在历年评教中的得分都能位于学院前列,受到学生广泛好评。
在课程中,高隽老师致力于启发学生们对于心理学的兴趣,常常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邀请同学们一起参与那些看似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在日常中的生动发生,“你的奶茶数据在说些什么呢?”“你对自己满意吗?”,这些小问卷、小调查吸引着大家思考自我感知背后可能的解释与原理。高隽老师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概念上的一种识记,不是弄清楚是什么,而是应该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学会用知识解决问题。她解释,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激发体验,但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很接近。因而,对于每个新的概念,她都会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去看看理论是否能帮助理解自己的体验、观察别人的体验,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技术。在课堂上,高隽老师常常让学生组成3 到 4 人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中心参与课上与课后的讨论。她希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对其职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因为知识的传递是不可能脱离人际过程的,如何利用人际的过程促进理解,对概念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并从生活中找到支持与反对是高隽老师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
自执教以来,高隽老师本着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积极参与了多项教学评优项目,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在2012、2019年两次获复旦大学本科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2018年复旦大学“钟扬式”好老师称号。她主讲的《心理学导论》全英文课程获得2016年第二届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非外语类课程英文组一等奖及上海市教学能手称号,在2017年立项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2021年获得首届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创新比赛特等奖;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曾任复旦大学教师发展中心该中心特邀研究员,现任第二届复旦大学教学督导。
此外,高隽老师还积极参与相关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自2014年9月至今担任复旦大学教师发展中心该中心特邀研究员,在任期间先后为参与教发中心主持的期刊文章撰写、教师培训和教学项目评审工作;自2016年9月起,她被聘为第二届和第三届复旦大学教学督导,为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尽己之力。
2.钻研学术 硕果累累
在学术研究方面,高老师累计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3篇,其中SSCI/SCI期刊第一作者/通讯作者6篇,国内CSSCI收录期刊第一作者/通讯作者24篇。已出版专著1本,参编专著3部,专业译著12本。主持省部级研究课题项目3项,参与国家级研究课题近10项。
作为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家庭与发展政策研究”团队(入选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项目)的成员,高隽老师和学院人口学、社会学、社会工作领域的青年学者一起在跨学科的产学研平台中围绕家庭这一主题,开展学术研究、决策咨询和服务研发方面的工作,现任复旦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秘书长;参与了“复旦大学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跟踪调查(FYRST)”、《上海市妇女发展“十四五”规划》等项目工作,作为负责人承担两项“上海市妇女与家庭公共政策研究基地”项目,其中项目成果《未婚女性人工流程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为2016年上海市妇联“两会”提案。
高隽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组会上,她时常告诉学生们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好的研究课题;找到研究主题后,老师会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找到可以推进的方向,并鼓励我们尝试;即使进展不顺,老师也会以豁达的心态安慰我们,面临零结果甚至是意外的结果都是科研生涯中的必修课——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假设总是对的,那又为什么需要实验呢。正是由于高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耐心细致的指导,她在三年内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在CSSCI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篇。
同时,在心理学应用与心理咨询实践技能上,高老师也对学生倾囊相授。在课题组的组会上,老师会定期组织经典文献阅读和读书分享,带我们领略前沿的治疗理念和技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咨询胜任力,老师还会在组会上逐字逐句地对模拟咨询录像进行指导和讲解。作为应用心理学项目负责人,高老师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位实践技能大赛,其指导学生在2023年(应用心理教学案例开发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2019年(培训/教学技能比赛)中获二等奖,在2020年上海市第二届应用心理专业学位实践技能大赛(心理咨询面谈大赛)中获得一项一等奖、三项二等奖的好成绩,她也因此获得全国比赛和上海市比赛的优秀指导老师奖。
3.服务社会 年轻有为
除了学校内的教学工作之外,高隽老师作为临床心理学家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与机构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充分发挥自己在心理咨询服务方面的专业特长,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的工作之中,累计临床工作时长七千多小时。她自2011年3月至今一直在复旦大学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担任兼职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自2013年起担任中心顾问一职。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与照料并不仅仅停留在咨询中心的咨询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她也总是能敏锐地发现那些可能处于困境的学生。有时候即使在课堂上发现同学的神色似乎有些不同以往,她也会在下课后悄悄请相熟的学生去关照询问一下是否需要什么帮助。课间时高隽老师身边常常围满了提问的学生,其中不乏出于一些最近的苦恼而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帮助的同学,老师总是会耐心地关注倾听同学的诉说,从她专业的视角提供一些支持、解答或是其他可以求助的渠道。高老师还两次以专业教师的身份担任学生兼职辅导员,在辅导员工作中利用专业所长,成功处理数起危机个案,并为学生在学业和生涯发展层面提供支持,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在新冠疫情期间,她充分发挥自己在心理咨询服务方面的专业特长,先后参与了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抗疫援助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参加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的服务工作;在分别由复旦大学外事处、学工部以及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牵头组织的数场公益讲座中担任主讲人,面向复旦大学学生以及海内外留学生群体做心理援助服务相关讲座;与学院其他系所同事联合撰写了两篇专报(报中办);以第二作者身份撰写了心理援助中专业伦理实践及反思的文章(《Professional Ethical Concern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China》);以副主编身份出版了心理援助公益演讲集《危机和创伤中成长》。自2005年起,她一直在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重要的连续培训项目和国家级心理治疗大会中担任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工作,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出版了12部专业译著,其中独立译著7本,累积翻译字数超过200万字。她也积极参与国内外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领域的学术组织活动,为提升本领域的专业水平,促进国际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学生眼中的导师
抬升性相遇
——高老师对学生的深远影响
先于高老师本人,我对她的最初印象从那些光鲜的头衔而来的:北大本博,名师门下,受训完整,最早一批的注册心理师/督导师、高质量的口译和翻译、极漂亮的学术成绩和教学成果...不出所料地,高老师治学严谨,逻辑严密,在课堂或组会上必须全神贯注才能紧跟着她。但又不止如此,老师很重视知识的体验层面,总会设计出精巧有趣的小问卷或小实验,让人在生活中也能回味心理学的奇妙动人。在科研中也是同样,老师会强调回到生活,回到我们最本己的情绪和最真实的好奇,从问出一个好问题,到将其变成一个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好课题。
我的师姐临毕业时说,除了学业和科研外,在老师身上学到最重要、最好的事情是变得勇敢,让弱小的自己变得勇敢。那时我还觉得疑惑,因为师姐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非常坚定果敢的人。但我渐渐能体会到那种“塑造”是如何发生的,有时候我会学着像老师那样,少一些羞怯,抬头挺胸地站在这个世界,尽可能使用精准的词句描述和表达,做好情境管理和日程安排以保证自己运转良好,足够坚定但又巧妙地维持自己的人际边界,偶尔还需要一些明智的妥协。
很多人都对高老师说过,以后我也希望成为您这样的人。这意味着,要正直、勇敢、诚恳、坚定、温和、尽责,热爱真理和一切美的事物。这些崇敬与仰慕或许对老师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在她的咨询师生涯中,一定经历过很多次比这还要强烈的情感灌注。我想到她在课上说的,要做一个足够稳定的存在,才能承接那么多来访者的爱与恨,所以我一点儿也不奇怪她说:我们没有办法那样深入地参与所有人的生命故事,或者说,有时候我们就是会双向选择一些人。
但是我又知道,老师确实在她与无数学生的短暂相遇中埋下了太多引子,足够往后的人生受用。那或许是一些十分务实的技巧,如何调节负面情绪、如何哀悼丧亲之痛、如何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如何应对拖延症、如何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像是开启成年人生活的新手大礼包,老师精心地考虑了人生旅途中桩桩件件的困难,于是在你远行前放了许多趁手的工具。那也可能是一本航行手册和指南针,在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世界的年纪里,老师引导着给脚下锚定了一个确切的位置,带着勉强站稳的你四处走走看看,慢慢勾画出自己的蓝图,即使先按图索骥也算顺利出航。
对我来说,高老师提供了一种符合理想又生动鲜活的人生范本:与世界周旋久,但风采依旧。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成为那样的人,拥有那样的生活。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2022级科学硕士 心理学专业
王雨婷
“研究生心目中好导师”评选活动旨在通过树立表彰我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先进典型,集中展现我校研究生导师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的职业精神,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以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鼓舞广大学子,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