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下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在文科楼919会议室举办了第26期“明德新民”系列讲座暨学院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高帆教授。高教授担任教育部国家级人才项目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宣讲专家,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价格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高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当代中国经济,其学术成果获得教育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17项。
社政学院和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与学院分党委联学联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的党员同志和上海市黄浦区民政局机关委员会下属共15个基层支部的党员同志线上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社政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央迪老师主持。
高教授在进行讲座分享
讲座伊始,高教授系统梳理了学界近年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主要线索。结合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高教授指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分析应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分析,不能把过去的影响因素做简单外推,既要讨论方向,又要讨论时限,还要理解微观主体的行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一个多维度的理解架构。基于此,高教授清晰点出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维度:历史维度、国际维度、结构维度和制度维度,并依次展开论述。
在历史维度上,高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处于一个“自然不能飞跃”的历史脉络。回首过去,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来自于实践绩效的有力支撑。立足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连续跃迁的过程,对标预设的战略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仍在路上,仍是“正在进行时”,仍处于“推进和拓展”进程。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对当前和未来面临的新课题予以回应,回应意味着理念和动能的调整转换,这种回应能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科楼919学习会场
在国际维度上,即“联系域外看国内”。高教授说道:“中国的现代化与全球发展模式相比,具有相似性和独特性。”就经济结构变迁而言,中国的现代化具有“中国式”特征。现阶段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和挑战的重新组合是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客观条件。
在结构维度上,高教授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拥有多元结构,面临着结构挑战”。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不同内容组成的系统概念,不同部分存在相互支撑关系,其最终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在总量之外更加关注结构问题,结构问题比总量问题更具挑战性,它对制度制定实施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制度安排需要探寻“精巧的平衡”。立足于结构维度,理论研究可能会更突出学科、专业深耕基础上的融合交叉,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发展导向成为与现代化实践契合的研究趋向。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学习会场
在制度维度上,微观主体的发展活力对现代化至关重要。高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整合不同主体力量的前提下共同推进,企业和居民等微观主体的发展活力对现代化至关重要。制度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着微观主体行为。在根本制度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的制度基础。我国需在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保持灵活性,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展微观主体的选择权,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增强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中共上海市黄浦区民政局机关委员会下属基层支部学习现场
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整内涵对于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讲座后,社政学院师生还与高帆教授进行了研讨交流。
社政学院将继续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组织广大师生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胸怀“国之大者”,积极投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