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本次推荐的是我院付芳副教授(通讯作者)2020年发表在“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 Review”上的论文“The mediating mechanism betwee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
研究问题
中国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引发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由此导致的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研究者致力于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其中心理复原力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然而,关于心理复原力如何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复原力的保护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
研究思路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邀请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两所初中的学生参与本次调查。调查对象的入选标准是:(1)年龄在12-17岁;(2)近六个月来,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不在身边,本人由其他家庭成员照顾。本次调查共有378名学生参与,他们在征求其监护人口头同意,并自愿签下知情同意书后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基本人口统计学变量、健康儿童复原力评估问卷、自尊问卷和儿童抑郁指标。研究采用SPSS 17.0 和Amo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将复原力分为两个维度:复原力的环境保护性因素和个人特质因素。研究假设为:(1)留守儿童复原力的个人特质性因素在环境保护性因素与自尊之间起中介作用。(2)留守儿童复原力的个人特质性因素在环境保护性因素与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
图1: 复原力、自尊的中介模型
图2: 复原力、抑郁的中介模型
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工作所在地和父母在家的时间显著影响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而父亲的教育程度 、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在家的时间和亲子交流的频率会显著影响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复原力的环境保护性因素以及个人特质性因素都与留守儿童的自尊呈正相关,与其抑郁水平呈负相关。另外,留守儿童复原力的个人特质性因素在环境保护性因素与自尊之间、在环境保护性因素和抑郁之间都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研究假设得到证实。
研究启示
本研究显示,父母陪伴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和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通过扶贫政策的支持让更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归家庭。就留守儿童个人层面的干预而言,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留守儿童与同伴交流、合作,提升他们的共情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探寻未来的目标和志向,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意识;并为他们营造更多社会参与的平台。
原文信息
The mediating mechanism betwee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赵忻怡、付芳(通讯作者)、周鲁卿 2020-03-31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 Review
作者简介
付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博士,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美国史密斯学院、东芬兰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秘书、常务理事,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医务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研究,在Journal of Loss and Trauma, OMEGA: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等高水平论文期刊上发表十多篇论文,出版专著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