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由我院洪浏、徐珂、陈岩燕、陈虹霖、付芳、俞志元等老师组成的服务学习教学团队,获评2022年度复旦大学“钟扬式”好团队,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教学故事。
在复旦,有一支非常“接地气”的教学团队。
他们是理念超前的,是国内首批将服务学习的理念带入大学教育的教学团队,开辟出一条极具创造力的教学培养路径。
他们是富有情怀的,在乡村田野的夜晚仰望满天星斗时,共同探讨教学培养。
他们更是务实笃行的,在基层社区和大山深处为学生授课,带领大家参与社会服务,以专业知识回馈现实需要。
在今年获评的“钟扬式”好团队中,这支复旦大学服务学习教学团队榜上有名。尽管来自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但这群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在学校与社会的实践中,带领学生们扎根大地、助人自助,正如复旦这座大学的精神所在,“团结、服务、牺牲”。
教学团队合影
跨学科、重实践,
这是一支讲求社会公益的教学团队
课程教师和助教团队赴香港理工大学服务学习中心访问交流
复旦大学服务学习教学团队成立于2016年,是一支注重教学创新与实践应用的跨学科团队。谈及最初建立的过程,团队带头人、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洪浏说:“那时我刚回到母校任教,非常希望为母校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能让大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回应社会真实的问题和需要。”在学校、教务处、院系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新的教学团队应运而生。
2017年春季,团队正式开始课程体系建设,注重服务教学的实践导向。校教务处副处长徐珂表示:“从那时开始,我们想有所突破,决定要走一条以前没走过的道路,去尝试一些创新的做法。”团队成员们经常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探讨课程如何建设、怎样融入复旦现有的教学培养体系等问题。
六年来,“复旦行知•服务学习”课程体系从最初来自4个院系的5门课程,发展到如今的17门课程,也有更多的院系、专业和教师参与其中。在教务处的大力推动下,复旦大学服务学习系列课程体现了制度建设与专业支撑的特色模式,也是全国高校中较早纳入学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服务学习学分课程体系。
团队秉持教学研究支撑教学实践的发展策略,5年来共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宣读论文二十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教学成果奖4项。2020年,《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艺术与创造力(陶艺)》成为上海高校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与《社会创新与设计思维》被评为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2022年,服务学习教学团队获得上海市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
更多地走出校园,更多地参与社会
软件学院高级讲师、2020届本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戴开宇是2017年11月加入教学团队的。从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他开设了《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课程,这也是复旦第一门理工类服务学习课程。
《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课堂活动
“作为一门公选课,除了技术的学习,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信息素养以及用这些来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开设之初,戴开宇通过学校联系和个人努力,建立了4个服务基地。学生们分成多个小组,有的在复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工作站担任讲解员;有的与同济大学景观学系进行项目合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景观设计;有的来到复旦附小参与教案设计,带领小朋友们玩转“不插电的计算机”;有的前往上海浦东新区关兴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网瘾青少年参与自主设计的编程游戏,借助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引发对实现游戏的编程技术的探索,有两个六年级的孩子甚至因为对游戏感兴趣而去自学了编程语言。
在接到开设服务课程任务后的一段时间里,戴开宇几乎每天都在想与课程教学设计、服务基地建设相关的事,积极参与团队的讨论。他一有灵感就拿手机记下,一个备忘录里就有二十几条,比如可以做点什么、可以设计什么。其中的许多想法都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落地。
服务学习教学具有多元且丰富的课堂形式。教师在讲授中会涉及丰富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案例,也有源源不断的新案例被纳入其中。师生们经常围坐在一起,开展具有针对性、情境性的讨论,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与分享。在戴开宇的《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课上,就有一位同学把自己的大提琴带到课上,一边演奏,一边谈到自己对音符、旋律与计算思维中“涌现”概念之间关系的心得。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服务学习过程,全面实现服务学习课程设置的学习目标、服务目标,以及个人成长目标,教学团队开发了具有复旦大学特色的服务学习课程“助教-督导”模式。通过几年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支能够传、帮、带的助教团队。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22级博士生万鸯鸯从2019年起担任由艺术教育中心包春雷执教的《艺术与创造力(陶艺)》课程助教。她说:“当时看到选课名单,我觉得很幸运,因为陶艺课太火爆了。”在担任这门课的助研或助教的5个学期中,万鸯鸯协助教师开拓新的服务点,带领学生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幼儿园、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阳光心园,以及周边社区进行服务,组织学生进行日常评估与总结。
当学生们真正走进服务对象之中,对象们的反馈经常让学生们感到非常温暖。很多时候,服务对象之前没有机会,接触不到这样的服务。比如在服务未成年人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在家里、在学校是被忽视的,很少有人这么关心过他们。在最后的服务结束之后,会有一个师生与服务对象的分离阶段,有的小朋友会非常不舍。有一位孩子说:“谢谢这些哥哥姐姐们,学习这么忙还来关心我”。这些人与人的真实连结,让万鸯鸯觉得课程中的学习与服务更有意义。
三年来,万鸯鸯不仅在课程中参与社会服务,也将“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到助教的日常工作。她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加深对于服务学习的理解,也要让学生在服务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得到一些能指引未来的经验。每当新成员加入助教团队,老队员也将一些经验心得分享给他们。
每学期,洪浏会开展专门的助教培训,让学生学会识别需求、设计服务、提供服务、评估等等。助教梯队建设也逐渐成为服务学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助教在完成培训之后,会一直坚持做到研二结束。助教不仅是联络者、协调者,也是行动研究者,也有助教在日常实践中积累了研究素材,从而发表论文、攻读博士学位。
洪浏讲授服务工作技巧
一边仰望星空,一边讨论教学
跨学科融合,是服务学习教学团队的一大特色。许多来自不同院系的老师都非常认同服务学习的理念,积极加入其中,让学生所学有用武之地。在团队建立之初,洪浏和徐珂一门课、一门课地帮助新加入团队的教师们把课程内容设计出来,并敲定课程的服务形式。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与服务实践,团队也逐渐摸索出一些学科融合的具体方式。“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原本性音乐教育与社区服务》,运用多种音乐教学法和丰富的教具,关注具有不同特征的服务人群对于音乐的感受力,达成音乐素养的学习,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在这门课上,音乐作为一种媒介连结了教师与学生,创造性的意见和想法不断在课堂上涌现。从服务前的目标和计划制定,到模拟实战演练,再到服务结束后的反思与复盘,团队教师带领学生们充分讨论自己的感受、想法及遇到的困难,并针对性地给出反馈和建议。
《原本性音乐教育与社区服务》课堂教学
教学团队的成员们保持紧密联系,形成了积极活跃的工作氛围。
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双溪镇前洋村,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高级讲师张勇、旅游学系副教授黄洁、洪浏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开设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这门服务学习课程。
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该课程的选课同学来自全校各个院系专业,授课内容丰富多元。师生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民居建筑修缮、民俗文化挖掘、旅游资源梳理、乡村基层治理等等内容,综合生态学、建筑学、民俗学、旅游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探讨式学习。
目前,课程采用“2+1”的学分形式,包含2学分的课堂学习和1学分的社会服务,已顺利开展四次。2020年,该课程作为实践课程被推荐并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复旦人结合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通过接续努力和指导实践,学以致用地保护一座具体的古村落,既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又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样本。” 黄洁表示,该课程作为服务学习课程,将传统授课和社区服务合二为一,引导学生有组织地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并通过反思强化教学效果,体现了复旦人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在前洋村的一个夜晚,给徐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团队的教师们来到位于当地的复旦大学书院教育实践基地。“那里风景很美,到了晚上,大家一边看着满天星斗,一边聊教学、聊培养。”徐珂看到这一幕,觉得非常感动,更感到这个团队的凝聚力。
“服务学习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能力的一面”
对于学生的培养,团队始终强调学习能力与服务实践并重,所做的事情不能与社会脱节。团队认为,服务学习既有科学的一面,比如知识、技术,又有能力的一面,比如和人打交道。
2018年起,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系与云南永平爱心组织“缘爱行动”服务中心牵手,开展一对一帮扶计划。服务学习教学团队洪浏、陈岩燕、付芳多次前往永平。团队于2019年起在永平县开展困境儿童直接服务项目,2021年升级为农村儿童的职业启蒙项目。团队关注农村儿童的心里社会需要,通过提升当地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和职业探索动机,带动当地教师反思教学方式,改善家校联系,促进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
2018年以来,团队先后前往当地20余次。2022年7月至8月,团队成员带领学生在永平开展社会服务,并在当地小学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师生们充分将服务学习的理念与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当地孩子对未来的希望感、社会情感能力、同辈相处能力以及制定计划与自我控制力。团队充分利用服务学习的课程理念与教学方式,履行社会责任,将社会服务带入乡村儿童的工作之中。
洪浏带领学生团队深入云南永平开展扶贫社会服务
反思是服务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回忆起在永平的日子,洪浏说:“我们只要在永平一天,每天晚上吃过晚饭,至少开两个小时的反思会。”通过对经历的反思,学生能习得新的知识或产生新的观念,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技术的同时,在当地的情境与场景中积极地与服务对象产生联系,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然而,团队在永平会时常遇到不可预期的困难,比如陡峭的山坡、崎岖的道路,但大家从未想过放弃。“就像是钟扬老师在西藏开展科研工作一样,我相信,他遇到的困难一定比我们要多得多。”洪浏说。
2022年夏天在永平的服务学习师生团队
面向未来,团队正探索在每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当中,都至少能有一门对应的服务学习课程,从目前的文、社、理、工、医五个方向,逐步细化到各个院系。通过嵌入一个服务学习模块,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参与其中。
作为团队带头人,洪浏的愿景是:复旦所有的学生都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去帮助他人。他希望服务学习教学能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我们会努力为服务学习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让中国青年利用所学,在世界的舞台上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 | 转载自“复旦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