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新民”系列讲座 | 王小林: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2-10-21浏览次数:670

2022年10月18日下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在文科楼919会议室举办了第17期“明德新民”系列讲座。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王小林教授,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王教授曾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处处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贫困治理,乡村振兴,六次产业,公共服务,国际合作。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央迪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学院和高等教育研究所老师参加了会议。


讲座开始,王老师梳理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发展逻辑,提出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三个线索,分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哲学、“三个支柱”政策体系、基层执行能力和首创精神。


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王老师从三个角度解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第一个角度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反腐倡廉,不断建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强调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

第二个角度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王老师以生动的案例深入阐述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执政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根植人民并不断造福人民。

第三个角度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王老师重点展开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三支柱”减贫公共政策体系

王老师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三支柱”的政策体系如何发挥作用。

首先,益贫性经济增长(P)是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兼顾宏观与微观经济增长的益贫性,“弱鸟先飞”的理念,即便在乡村振兴时期,仍具鲜明的时代价值。

其次,包容性社会发展(I)是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的社会基础,强调的是发展机会公平,发展能力的普遍获得,是可持续脱贫、乡村建设以及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

最后,多维度精准扶贫(M)是消除绝对贫困的根本保障。《摆脱贫困》一书为多维度精准扶贫作出了理论准备。在脱贫攻坚中,多维度政策“组合拳”是在“六个精准”的精准扶贫方略下实施的。


基层执行能力和首创精神

王老师强调,要理解基层执行能力和首创精神,就必须理解两个体系和一个创新力,即工作责任体系、社会动员体系和基层创新力。基层首创精神形成的减贫治理创新力,是中国特色减贫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讲座中,王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生动的例子讲述了如何定义和测量贫困、如何精准识别贫困的中国故事。王教授说,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知识财富。


全球减贫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讲座最后,王老师总结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构建益贫性经济增长政策,包容性社会发展政策,组织实施多维度精准扶贫,开展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以强大的基层执行力、社会动员体系和基层创新力,与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丰富了人类反贫困理论。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研究刚刚开启,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青年才俊以党中央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继续繁荣这一理论研究,为人类减贫事业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