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专题 | 走访“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刘豪兴教授

发布时间:2021-08-05浏览次数:371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书记尹晨、院长刘欣代表上级党组织向刘豪兴教授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以表彰他在党60年来对党、对复旦的积极贡献。

      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部署下,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学生党员在七一之前走访了学院4位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老同志。

      刘豪兴老师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荣休教授,苏州开弦弓村(江村)荣誉村民。

      1940年,刘豪兴老师出生于广东信宜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从小上山放牛、打柴,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上学。刘老师的两个哥哥均为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工作人员,他们支持和鼓励弟弟积极上进。刘老师深受哥哥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1960年,刘豪兴老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1965年毕业留校任教,专业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刘豪兴教授社会调研工作照

      1979年3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社会学座谈会,宣布恢复重建中国社会学。教育部要求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要带头恢复社会学,哲学系受学校委托先行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工作,决定由青年教师刘豪兴等负责。刘老师说:“我虽然有顾虑、怕风险,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遵循党的基层组织原则,就是要根据党的事业需要,服从组织安排。组织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那么自己就应该抛弃患得患失思想,承担起这个任务”。万事开头难,刘老师从社会实践教学入手,建立社会学教学实践制度,并引入社会调查方法和实践,很受同学欢迎。有一位同学在社会实践小结中说:“社会学把我们从天上拉回到地上,帮助很大。”


刘豪兴教授社会调研工作照

      自1981年到现在的40年时间里,刘老师始终坚持对江村的追踪考察,特别是2010年主持《开弦弓村志》编纂以来,差不多每月在江村住上10天左右,进行田野工作。5年时间里,刘老师带着村志编纂小组(均为退休干部、退休教师,10人中8人为本村人,组建时平均年龄64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用社会学的视角,突破传统方志的规矩,用访谈、调查表等方法搜集第一手资料,为社会学工作者参加地方志编纂闯出了一条新路。2015年5月,《开弦弓村志》出版,全书14卷,共 90万字,是江村的“小百科全书”,实现了费孝通嘱托编纂江村村志的宿愿,受到了有关部门和学界的好评。继后,刘老师带领江村人进行“江村百人口述史调查”、“江村人家”等调查,都是开创性的江村文化工程。他把当年社会学三尺讲台上的教师身份、育人工作,一直延续到了退休之后,一直带到了江村。


刘豪兴教授社会调研工作照

      刘老师始终恪守党员的身份,保持对社会学的热诚,教书育人之外不忘脚踏实地进行实地研究,为复旦乃至中国的社会学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与热爱是他学术研究的底色,忠诚与奉献是他对党和人民的回答。